AI 策略突圍:從市場熱潮到商業護城河,打造無法撼動的競爭優勢 | 產品學院深度解析
亞馬遜產品總監 Penny Sto 親授:從AI熱潮到護城河,打造無法撼動的AI策略
本文內容整理自 Product School 舉辦的 Product Con,由亞馬遜遊戲(Amazon Games)產品總監 Penny Sto 分享。Penny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領導者,熱衷於運用數據解決複雜的使用者問題。她目前負責 Prime Gaming 的產品開發,此前曾在美國運通(American Express)擔任產品開發副總裁長達六年,推動了整個產品生態系的大規模轉型。在這場演講中,Penny 深入探討了如何從當前AI的熱議與炒作中,實際建構出具有防禦性的AI策略,這對所有產品人來說都是一場及時且關鍵的對話。
在AI技術以驚人速度席捲全球的今天,許多企業和產品團隊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疑問:如何在這一波浪潮中找到真正的價值,而不僅僅是跟風?亞馬遜遊戲產品總監 Penny Sto 認為,關鍵在於將產品思維提升到新的層次,從追逐短期熱點轉向構建長期的商業護城河。這不僅是從產品經理(PM)到總經理(GM)的思維躍遷,更是從功能路線圖(feature roadmaps)進化到商業飛輪(business flywheels)的策略轉變。
重要聲明:以下內容僅代表 Penny Sto 個人觀點,不代表其現任或前任雇主的立場。
AI 熱潮下的現實考驗:撥開迷霧,看見真相
Penny首先點出了當前AI領域的「熱鬧」景象。無論是工作上用AI生成郵件、自動化Jira工單,還是個人生活中尋求AI的法律建議、醫療診斷,甚至與AI發展情感關係(是的,AI男友確實存在),AI的影響力無所不在。文化層面上,從讓ChatGPT模仿名人吐槽,到最近流行的「把我的寵物變成人類」的圖像生成,AI已然成為全民話題,其創新速度也令人目不暇給——GPT-4.1、Claude 3.7等新模型層出不窮,RAG 2.0、SLM(小型語言模型)等新術語不斷湧現,形成一片「術語大雜燴」(alphabet soup)。
投資方面更是熱情高漲。去年,新創公司在AI領域募資近百億美元,企業支出更是其三倍之多,AI相關職缺也大幅增加了70%。這股跨產業、跨職能、跨組織的AI投資熱潮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。
然而,Penny提醒我們,在這片繁榮之下,挑戰也隨之而來。
許多企業面臨組織策略失調、內部資源爭奪(turf wars)、大量品質低劣的AI內容(AI slop)以及日益增多的法律訴訟。企業全面轉向AI的過程中,成果參差不齊:
- 高失敗率:從概念驗證(Demo)到實際產品化(Production)困難重重。
- 投資報酬率(ROI)不彰:實際效益未達預期。
- 缺乏差異化:多數AI產品基於相同的主流模型,難以突顯特色,消費者也難以分辨。
- AI疲勞與反彈:報告指出,高達41%的Z世代員工甚至會刻意抵制公司的AI計畫,原因包括不信任AI結果或擔心工作被取代。
Penny強調,問題不在於AI技術本身不夠好,而是我們必須釐清「什麼是真實的價值」,以及「如何找到可持續的價值」。這本質上是一個策略問題,而產品領導者正處於技術、商業和客戶問題的交匯點,最有能力引導組織走向持久、差異化且具有防禦性的方向。
AI 導入的四個階段:從玩具到護城河
Penny提出了一個簡潔的AI導入階段模型,幫助我們理解企業在AI旅程中的不同位置。她也提醒,同一公司內的不同業務或應用場景可能處於不同階段,甚至可能同時跨越多個階段。
-
階段一:實驗與探索(Experimentation / Toy Phase)
此階段的特徵是「我們必須做點AI相關的事!」企業通常會採用現成的模型,尋找最容易實現的應用(lowest hanging fruit)。早期的聊天機器人多屬此類。
亞馬遜案例:Maestro亞馬遜音樂團隊去年推出的Maestro,允許用戶透過表情符號或「我想回收我的男友」等趣味指令生成GenAI歌單。這是一個有趣的Beta嘗試,雖然整合度不高,卻是學習和探索的好起點。
-
階段二:效率提升(Efficiency Phase)
許多企業目前處於此階段。他們已決心投入AI,但更關注投資報酬率,追求實際、持久且可量化的價值,通常意味著成本節約和生產力提升。因此,企業往往從內部開始,先「自己試用」(dog fooding)AI工具。
亞馬遜案例:內部工具亞馬遜推出了Cedric工具協助員工撰寫冗長的內部文件,以及Amazon Q輔助商業分析和程式碼編寫。這個階段因其明顯的實用性和可擴展性,常讓許多企業停留於此。
-
階段三:差異化競爭(Differentiation Phase)
這是AI應用開始變得更有趣的階段,專注於解決真實的客戶問題,創造面向客戶的價值。此階段通常會使用經過微調(fine-tuned)的客製化模型。
亞馬遜案例:Alexa Plus今年初推出的新版Alexa,由GenAI驅動,使其對話更自然、更具情境感知能力,也更個人化。
-
階段四:建構護城河(Moat Phase)
這是最難達成的階段,也是本次演講的核心。在此階段,AI已深度嵌入企業核心,從購買或借用模型轉向建構系統。這需要基礎設施層級的投入,其價值會隨時間複利成長,且極難被複製。
亞馬遜案例:AWS BedrockAWS Bedrock是一個企業級平台,讓公司能取用最新的AI模型和亞馬遜原生工具,進行模型託管、微調和擴展。這是亞馬遜在基礎設施層面的一大賭注。
Penny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:如同中世紀城堡外的護城河,其防禦力的關鍵在於「深度」。從實驗階段走向護城河階段,就是要不斷深化整合、深化數據應用、深化組織思維和價值創造。
打造AI護城河的五大支柱:深化投資,鞏固防線
Penny指出,要建立堅實的AI護城河,需要在以下五大支柱上進行深度耕耘。這些支柱貫穿AI成熟度的所有階段,但在護城河階段,它們不再是表面功夫,而是深度嵌入、成熟且相互關聯的系統。
-
支柱一:卓越的組織模型(Organizational Model)
Penny認為,若缺乏正確的組織模型、人才和文化,就不可能獲得護城河級別的成果。她以微軟為例,說明了成功的組織模型應具備的要素:
- 由上而下的領導力:微軟CEO Satya Nadella將AI視為核心業務能力,而非僅僅是路線圖上的一個技術專案。他宣示AI是時代的決定性技術,微軟將成為「AI優先」的公司,甚至將高階主管的薪酬與AI導入成效掛鉤。
- 影響力驅動:微軟創建了數位AI價值框架,確保AI應用不是「為了解決方案而找問題」。他們明確識別使用案例,排定優先順序,檢視其與企業策略的契合度,並確保成果可衡量且具有明確的ROI——這一切都在專案初期完成,而非事後補救。
- 實驗文化:微軟內部有「車庫計畫」(Garage Program)鼓勵孵化新點子,許多AI專案由此誕生。他們致力於從「無所不知」(know-it-all)轉變為「無所不學」(learn-it-all)的文化。
- 專業知識與普及:同時擁有理解問題領域的專家(domain experts)和理解解決方案的AI專家至關重要,不能偏廢。微軟的365 Copilot便是由大型語言模型專家與生產力產品專家共同協作的成果。此外,他們也大力投資Microsoft Learn,提升全公司的AI素養。
- 規模化創新:微軟打破事業部隔閡,甚至跨越公司界線,將AI視為共享能力。他們早期與OpenAI合作,並跨足農業(與拜耳Bayer合作)、金融服務、醫療等產業,共同擁有並創新AI能力。
-
支柱二:深度差異化的專有數據(Deep Differentiated Proprietary Data)
數據是AI的燃料。Penny強調,隨著基礎模型日益商品化,企業的專有數據能將通用模型轉化為領域專家。她以專注於癌症研究與照護的醫療科技公司Flat Iron Health為例,說明其如何建立業界最具防禦性的數據護城河。
Penny提出檢視數據資產的幾個關鍵點:
- 高品質數據是基石:「垃圾進,垃圾出」(Garbage in, garbage out)。超過70%的公司表示其AI專案因缺乏乾淨、可用、易於存取的數據而停滯。Flat Iron Health投入大量資源,透過AI和人工摘要(human abstraction)處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(如醫生筆記、病理報告),使其適用於AI模型。
- 深耕特定領域:Flat Iron Health專注於癌症,而非所有疾病。因此,他們擁有約2500個癌症相關變數,這是一般模型無法企及的深度。
- 獨特的數據收集方式:他們擁有客製化的電子健康紀錄(EHR)整合與客製化功能,確保數據的獨特性和專有性。
- 縱向數據(Longitudinal Data):他們追蹤患者數十年,從初次診斷到最終結果,這種長時間跨度的數據極具價值。
- 超越合規的安全性與隱私:除了符合HIPAA(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案)等法規,他們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做得更多。
Penny總結道:「差異化的數據之所以能成為護城河,是因為競爭對手難以抓取、模擬或抄近路獲得。」
-
支柱三:持續進化的學習飛輪(Learning Flywheels)
擁有了差異化數據之後,下一步是利用這些數據創造一個學習飛輪。飛輪是一個自我強化的系統,每個行動都會讓下一個行動更容易、更快或更有價值,隨著時間推移,動能會不斷累積。Penny以自駕車公司Waymo為例:
Waymo的學習飛輪運作模式 - 用戶互動產生數據:每一次行駛都會產生大量數據,如感測器輸入、乘客回饋和事故報告。
- 數據驅動模型優化:Waymo將這些數據用於感知、預測和規劃模型的訓練與迭代,不斷學習如何處理新場景(如遇到施工區)。
- 模型改進提升產品體驗:優化後的模型能提供更高品質的體驗、更高的準確性,甚至推出新功能,如自動高速公路駕駛模式。
- 優質體驗吸引更多用戶:過去兩年,Waymo的每月行駛里程數增加了11000%,這代表了成長和系統信心的提升。
這個飛輪的循環是:用戶互動 → 數據收集 → 模型更智能 → 更好的客戶體驗(CX)與使用者體驗(UX) → 更多用戶與網絡效應 → 持續循環。Penny指出,強大的學習飛輪意味著「你的產品用得越多,競爭對手就越難追趕。」
-
支柱四:具備擴展性的策略性架構(Strategic Architecture)
有了組織、數據和學習飛輪,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建構能夠擴展和演進的系統。Penny以Salesforce及其Einstein AI平台為例:
- 嵌入現有工作流程:Einstein AI的功能(如預測、潛在客戶評分、推薦)都整合在CRM工作流程中,這能增加用戶黏性,因為AI就在用戶已經習慣的工作場域。
- 可組合的模組化系統:Salesforce的Agentforce和Atlas被設計為可組合系統。模組化對於AI至關重要,因為它允許在不破壞現有產品(可能有多個產品依賴同一個模型)的情況下,輕鬆替換新的基礎元件或模型。
- 掌握控制權:許多公司完全依賴開源工具或外部服務,但Salesforce在利用OpenAI等合作夥伴的同時,也建立了專有的AI能力。這使他們不必擔心被鎖定,並能更好地控制治理和成本。
- 開放平台供他人建構:允許其他人在其技術堆疊和平台上進行開發。這能建立可擴展性,帶來生態系效應,而生態系效應的擴展速度遠超單純的產品路線圖。
-
支柱五:不可或缺的信任與治理(Trust & Governance)
Penny坦言,信任與治理常被視為枯燥的話題,但她認為這正日益成為AI領域最重要的環節之一。隨著企業AI成熟度的提升,焦點會從擴展模型轉向確保模型的安全性、公平性、道德性,並建立人為問責機制。
「開源不等於可解釋,不受監管不等於安全,事後補救式的紅隊演練(post-launch red teaming)也不代表你擁有真正的信任架構。」
她以遊戲《要塞英雄》(Fortnite)為例。Epic Games最近在遊戲中推出了一個由GenAI驅動的「達斯維達」(Darth Vader)非玩家角色(NPC),使用了已故演員詹姆斯·厄爾·瓊斯(James Earl Jones)經授權的聲音。玩家可以與他互動,詢問人生意義或麥當勞點餐等問題。然而,很快地,這個AI角色開始說髒話、發表歧視言論,引發了關於模型安全防護、AI濫用以及美國演員工會(SAG)對不公平勞動的擔憂。
雖然Epic Games在獲得IP授權和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開發,並在30分鐘內修復了問題,但Penny藉此強調:這種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。我們在建構這些新事物時,往往不知道問題會出在哪裡。因此,主動思考並建立防護機制至關重要。如果你不主動建立護欄,你交付的不是創新,而是潛在的法律責任(liability)。
當信任機制建立完善時,它本身也會形成一個飛輪:用戶信心增強 → 使用量增加 → 數據品質提升 → 模型更智能 → 護城河更穩固。
總結:超越AI熱潮,構築長遠價值
在演講的最後,Penny Sto總結了幾點關鍵啟示:
- 洞察本質,而非追逐表象:AI的熱潮喧囂不已,充斥著各種末日論(搜尋引擎末日、工作末日,甚至人類末日)。我們必須穿透這些炒作,專注於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- AI成熟度非線性發展:組織內的不同部分可能處於AI導入的不同階段。
- 深化投資,邁向護城河:要從實驗階段進化到護城河階段,必須在上述五大支柱上進行深度投資。
- 支柱間的協同效應:僅深化單一支柱是不夠的,這些支柱相互關聯,能產生複利價值。任何一個支柱的停滯、侵蝕或商品化,都可能影響整體。
- 回歸第一性原理:專注於基本原則和策略的產品經理與領導者,將能超越追逐模型的短期熱潮,建立基業長青的事業。
Penny Sto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,指引我們如何在AI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僅僅是應用AI技術,更是要策略性地運用AI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持久的商業價值。
免責聲明
本篇文章部分內容參考自公開可得之文章或影音資料,並透過人工智慧(AI)工具協助進行改寫與翻譯,經作者整理與審閱後刊登。文章內容僅供學習與參考用途,不代表原始資料作者之立場,亦不保證內容之完整與正確。
若您為原始資料權利人,對本篇內容有任何疑慮,歡迎與本站聯繫,我們將儘速處理。